惩罚不是目的,是为了使涉罪未成年人知错改错,迷途知返。山西有关部门把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保护贯穿刑事诉讼全过程,在社会预防、依法办案、矫治帮扶等多个环节下足功夫,帮助他们改过自新。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近年来,山西有关部门建立新机制、尝试新办法,在社会预防、依法办案、矫治帮扶等各个环节下足功夫,用心用情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吸取教训,改过自新。
一个工作室,3名女检察官,7名工作人员,承担着太原市全部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工作,这就是太原市晋源区人民检察院“静芳工作室”。2017年7月,晋源区人民检察院成立未成年人检察部,集中办理太原市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及侵犯未成年人人身权利的刑事犯罪案件,“静芳工作室”由此成立。无论是在犯罪预防的“事前”环节、办案的“事中”环节,还是在判决执行后矫治帮扶的“事后”环节,工作室无处不在。
“未成年人需要什么,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就做什么。”“静芳工作室”负责人宋静芳说,他们一直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坚持教育和保护优先。
“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发育不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造性。通过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改造,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宋静芳告诉记者,“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不等于不惩罚,惩罚的目的是为了使涉罪未成年人吸取教训,改过自新。
“我正在办的一起案子,4名16岁的男生暑期去保安公司打工,因偷了公司手机,结果被公司3个人非法拘禁,打成了轻微伤。7个人全涉嫌犯罪,其中有6个未成年人。在审理过程中,双方都十分后悔,并积极认错赔偿。经过一番调解和沟通,.终都做不起诉处理。”宋静芳告诉记者,“不过,案子还没办完,接下来我还要帮打工的孩子要回公司所欠的报酬。”
成立两年多来,“静芳工作室”受理审查起诉案件309件523人,心理疏导151人次,帮教矫治涉罪未成年人362人次。
“案子办完,判决执行后的矫治帮扶工作很重要。”宋静芳告诉记者,15岁的女生李某因为校园欺凌和抢劫行为,被依法判处刑罚。刑满后,李某表示特别想学一门技能,检察院联系把她送到了太原技师学院,“我们帮教的孩子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会尽力联系合作学校,学校也会提供一些便利。”
社会帮教对涉罪未成年人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此“静芳工作室”做了大量工作,探索构建综合治理防控新体系:联合教育部门,预防在校学生犯罪;联合文化管理部门,加强网吧等场所管理;联合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非法使用童工进行监督;联合合作单位,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
“静芳工作室”处理的案件中,90%以上的涉罪未成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帮教就成为重要一环。为填补专业人才的空缺,山西爱邦青少年社会关护服务中心已经成立运行5年多,团队包括了专职工作人员、具有心理咨询师相关资质的..学者及志愿者近80人,为工作室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
本文转自人民网,如有侵权请告知本站删除。